雖然從未看過紀錄片行者,但在電視上看到無垢的介紹,總被緩慢而有力量、舞者獨特的裝扮與聲音的搭配給吸引,希望能有機會一睹無垢的演出。
從開演的前寧靜無息的等待,到最後的經文唱誦,這感覺很類似瑜珈練習,靜心到每一個sequence與最後的唱誦,很喜歡這種靜心的過程。
看完四季,最喜歡的還是春天,兩個形體的碰撞,產生的互動,加上水藍色的純粹,很美。
受到近日才看、非常驚嚇的I型起源影響,夏的活力、張力與嘶吼真的讓我想到電影裡女角1的死忙與男角的心碎,陰影之大,看了很不舒服.....
看這種舞劇演出,我最喜歡觀察的就是舞者的動作,不論快慢,肌肉的支撐與筋膜的伸展組成優雅的動作,讓人讚嘆。
大概是因為紀錄片太紅的關係,整個搶不到票,上線劃位時只剩下最後四樓的位置,加上隱形眼鏡度數不合,整個太不清楚,若有機會,下次一定要搶到一二樓的位置,感覺會差很多。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瑜伽筆記:有覺知的練習
今日在課堂中,老師提到:不要批判你的身體
在瑜珈課的練習中,常會出現的想法是:為甚麼隔壁的同學可以彎比較多、撐比較久?為甚麼我的身體做不到?帶有情緒的去思考這些問題,將心思放在競爭、比較上面,然而這些比較的、批判的情緒與疑問,以及“做到某種體式”想法,都不是瑜珈練習的目的。
瑜珈練習中很重的是要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有覺知的練習。
當你在體式中感到不舒服、疼痛的時候,可以是著將專注力放在使你疼痛的那個地方、感受他,並留意自己的呼吸,專著的練習,讓這樣的專著去淡化不舒服的感受,而不是想著能不能做到、或為甚麼做不到。
重點是將專注放在當下,學習察覺自己的身體及情緒。
這樣子的察覺、有覺知的練習,也是瑜珈墊外的練習,每當我們再生活中,出現了憤怒、忌妒、不滿的情緒,讓心情受影響時,試著跳脫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癥結點使自己進入這樣的情緒?我為甚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去感受他、暸解他,就如同Janet Lau老師的這篇分享:
今天再次復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再次感受到初看時的感動,從瑜珈到日常,墊子上的哲學體現於生活之中。
在瑜珈練習的過程中,感到辛苦時該繼續撐下去嗎?
若是做不到,或很痛苦的時候,就回到讓你感到舒適的姿勢吧!
在老師的帶領下,總有幾個動作是很吃力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當在體式中感到辛苦的時候,要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回到讓自己自在的姿勢,就想前面所說的,瑜珈追求的並不是做到甚麼程度、怎樣的體式,而是在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緒、察覺自己的身體,瑜珈的練習就像一面鏡子,放映你自己的樣子,學習讓你的身體帶領你練習,尊重你的身體。
在瑜珈課的練習中,常會出現的想法是:為甚麼隔壁的同學可以彎比較多、撐比較久?為甚麼我的身體做不到?帶有情緒的去思考這些問題,將心思放在競爭、比較上面,然而這些比較的、批判的情緒與疑問,以及“做到某種體式”想法,都不是瑜珈練習的目的。
瑜珈練習中很重的是要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有覺知的練習。
當你在體式中感到不舒服、疼痛的時候,可以是著將專注力放在使你疼痛的那個地方、感受他,並留意自己的呼吸,專著的練習,讓這樣的專著去淡化不舒服的感受,而不是想著能不能做到、或為甚麼做不到。
重點是將專注放在當下,學習察覺自己的身體及情緒。
這樣子的察覺、有覺知的練習,也是瑜珈墊外的練習,每當我們再生活中,出現了憤怒、忌妒、不滿的情緒,讓心情受影響時,試著跳脫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癥結點使自己進入這樣的情緒?我為甚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去感受他、暸解他,就如同Janet Lau老師的這篇分享:
「放下」不是一個行為,而是練習的成果在靈修的路途上常會遇到這個陷阱:以為知識層面的認知就等於覺悟。有沒有留意到很多時你的邏輯思維是明白為何那個人作出傷害你的行為,雖然你明白她的苦衷,但奈何自己心中還是有些隱隱作痛。這個感受告訴你邏輯思維的理解並沒有完全幫助你療癒心中的傷口。我們的練習不是去跟自己理論,告訴自己什麼是對、什麼時「應該」要做,而是學習去無條件、平等地去擁抱在心中浮現出的所有感受,當中包括喜怒哀樂。無條件地去擁抱內心的一切的意思是對此行為的結果不抱有任何期望、也不嘗試去改變一絲一毫,只是完完全全擁抱這刻的感受而已。持續的練習讓我們的心建立這一個空間,去讓自己體驗不同的感受。感受沒有分好壞,感受只是做人體驗的一部分。當我們能讓自己去感受一切時,有些感受就會自然淡化、離去。這個時候,才是所謂真正的放下。放下不是一個決定、一個行為,而是我們練習的成果。不要去逼自己「放下」一些你還沒準備好的人事物。反之,擁抱你這刻心中的一切,容許自己有現在的感受,不論是好是壞。充滿覺知的練習者會不斷反思,反思自己抓得很緊的人事物到底是為自己帶來平安還是痛苦。慢慢地,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被一些曾讓你著迷的人事物吸引著(沒有逼自己的情況下),你就知道那一刻有些東西被放下了。
http://www.janet-lau.com/sharing/#/2015/2536
今天再次復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再次感受到初看時的感動,從瑜珈到日常,墊子上的哲學體現於生活之中。
在瑜珈練習的過程中,感到辛苦時該繼續撐下去嗎?
若是做不到,或很痛苦的時候,就回到讓你感到舒適的姿勢吧!
在老師的帶領下,總有幾個動作是很吃力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當在體式中感到辛苦的時候,要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回到讓自己自在的姿勢,就想前面所說的,瑜珈追求的並不是做到甚麼程度、怎樣的體式,而是在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緒、察覺自己的身體,瑜珈的練習就像一面鏡子,放映你自己的樣子,學習讓你的身體帶領你練習,尊重你的身體。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建築講座筆記
衝動下八月登記了9月5日的姚仁喜建築講座,身為門外漢只是單純的喜歡蘭陽博物館和農禪寺,就拉著男友與他的友人去了,好險講座精彩,原本不喜歡新北美數館的建築人們都覺得有所收穫,第一次參加建築講座的自己也感同身受,實在不後悔大老遠跑到板橋聽演講。
這次分享了親眼所見的、也很喜歡的蘭陽博物館、看了很想去的烏鎮劇院、故宮南院與新北美術館,其中知道了蘭陽博物館在建築上的構思,包括看見龜山島、牆外砌石是依照古典樂「維也納的四季」構成,也認識了壯氣又細緻的烏鎮劇院。
烏鎮是一個所有樓高不超過二樓的古鎮,所有樓房在刻意的維護復原下,行程百年相同樣貌,在這樣的場域下,一座能容納千人的劇院,是該如何不產生違和感?在這邊學習到的第一個觀念是「尺度」,姚建築師說,尺度是到現在還在學習的事情,因為建築在規劃時無法立刻知道實際大小,與周邊建築的比例,早年在蓋房子時,姚建築師總是被蓋出的房子嚇到,「怎麼會這麼大?」
因為只能靠經驗,在設計烏鎮的時候,當時負責的建築師便在附近佇足,想像高樓築起時的大小,而最後烏鎮劇院約莫比想像的差五公分吧!
烏鎮劇院的外牆使用再地的木頭格創與石磚意象,雖然形體比烏鎮上的老房子巨大許多,但從遠處看,卻是差不多的大小,讓整體畫面無違和感、不顯突兀。
姚建築師再形容規劃時,會以鏡頭拍攝的角度、場景來檢視設計,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建築設計門外漢是第一次知道,也很驚艷,姚仁喜也提到其實建築跟電影很類似,除了製作上都很複雜、需要動員到大量的人力,也因為複雜,所以都要解構,拆成一部分、一部份去處理,在表現上也是場景的替換,從在城市周遭的視角、到近看以及內部動線與視覺規劃,都是透過不同的視覺畫面組成,也是需要把場景、人物串聯起來的。
所謂的串聯,不是單指把牆壁打掉、空間上的串聯,而是我們身處在同個空間、前後左右的空間、上下的樓層都是可以有串聯想像的,舉例而言,可以是光線的串聯,讓同一個光線穿透這兩個空間、使其連結,或許是材質上的串聯,是可以有很多法式來呈現。
這場講座,我帶著完全空白的建築認知(認識)到來,如同海棉的吸收有趣的建築觀點,獲益良多,對於欣賞建築的方法有深入的認識,也如同姚仁喜所說的,請多去看看國外的東西、觀點,不要只侷限於池中物,讓自己多看多學習,這次的講座也算是跳脫的來看新東西吧!
這次分享了親眼所見的、也很喜歡的蘭陽博物館、看了很想去的烏鎮劇院、故宮南院與新北美術館,其中知道了蘭陽博物館在建築上的構思,包括看見龜山島、牆外砌石是依照古典樂「維也納的四季」構成,也認識了壯氣又細緻的烏鎮劇院。
烏鎮是一個所有樓高不超過二樓的古鎮,所有樓房在刻意的維護復原下,行程百年相同樣貌,在這樣的場域下,一座能容納千人的劇院,是該如何不產生違和感?在這邊學習到的第一個觀念是「尺度」,姚建築師說,尺度是到現在還在學習的事情,因為建築在規劃時無法立刻知道實際大小,與周邊建築的比例,早年在蓋房子時,姚建築師總是被蓋出的房子嚇到,「怎麼會這麼大?」
因為只能靠經驗,在設計烏鎮的時候,當時負責的建築師便在附近佇足,想像高樓築起時的大小,而最後烏鎮劇院約莫比想像的差五公分吧!
烏鎮劇院的外牆使用再地的木頭格創與石磚意象,雖然形體比烏鎮上的老房子巨大許多,但從遠處看,卻是差不多的大小,讓整體畫面無違和感、不顯突兀。
姚建築師再形容規劃時,會以鏡頭拍攝的角度、場景來檢視設計,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建築設計門外漢是第一次知道,也很驚艷,姚仁喜也提到其實建築跟電影很類似,除了製作上都很複雜、需要動員到大量的人力,也因為複雜,所以都要解構,拆成一部分、一部份去處理,在表現上也是場景的替換,從在城市周遭的視角、到近看以及內部動線與視覺規劃,都是透過不同的視覺畫面組成,也是需要把場景、人物串聯起來的。
所謂的串聯,不是單指把牆壁打掉、空間上的串聯,而是我們身處在同個空間、前後左右的空間、上下的樓層都是可以有串聯想像的,舉例而言,可以是光線的串聯,讓同一個光線穿透這兩個空間、使其連結,或許是材質上的串聯,是可以有很多法式來呈現。
這場講座,我帶著完全空白的建築認知(認識)到來,如同海棉的吸收有趣的建築觀點,獲益良多,對於欣賞建築的方法有深入的認識,也如同姚仁喜所說的,請多去看看國外的東西、觀點,不要只侷限於池中物,讓自己多看多學習,這次的講座也算是跳脫的來看新東西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