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瑜伽筆記:有覺知的練習

今日在課堂中,老師提到:不要批判你的身體

在瑜珈課的練習中,常會出現的想法是:為甚麼隔壁的同學可以彎比較多、撐比較久?為甚麼我的身體做不到?帶有情緒的去思考這些問題,將心思放在競爭、比較上面,然而這些比較的、批判的情緒與疑問,以及“做到某種體式”想法,都不是瑜珈練習的目的。
瑜珈練習中很重的是要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有覺知的練習。

當你在體式中感到不舒服、疼痛的時候,可以是著將專注力放在使你疼痛的那個地方、感受他,並留意自己的呼吸,專著的練習,讓這樣的專著去淡化不舒服的感受,而不是想著能不能做到、或為甚麼做不到。

重點是將專注放在當下,學習察覺自己的身體及情緒。

這樣子的察覺、有覺知的練習,也是瑜珈墊外的練習,每當我們再生活中,出現了憤怒、忌妒、不滿的情緒,讓心情受影響時,試著跳脫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癥結點使自己進入這樣的情緒?我為甚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去感受他、暸解他,就如同Janet Lau老師的這篇分享:
「放下」不是一個行為,而是練習的成果

在靈修的路途上常會遇到這個陷阱:以為知識層面的認知就等於覺悟。有沒有留意到很多時你的邏輯思維是明白為何那個人作出傷害你的行為,雖然你明白她的苦衷,但奈何自己心中還是有些隱隱作痛。這個感受告訴你邏輯思維的理解並沒有完全幫助你療癒心中的傷口。

我們的練習不是去跟自己理論,告訴自己什麼是對、什麼時「應該」要做,而是學習去無條件、平等地去擁抱在心中浮現出的所有感受,當中包括喜怒哀樂。無條件地去擁抱內心的一切的意思是對此行為的結果不抱有任何期望、也不嘗試去改變一絲一毫,只是完完全全擁抱這刻的感受而已。

持續的練習讓我們的心建立這一個空間,去讓自己體驗不同的感受。感受沒有分好壞,感受只是做人體驗的一部分。當我們能讓自己去感受一切時,有些感受就會自然淡化、離去。這個時候,才是所謂真正的放下。

放下不是一個決定、一個行為,而是我們練習的成果。

不要去逼自己「放下」一些你還沒準備好的人事物。反之,擁抱你這刻心中的一切,容許自己有現在的感受,不論是好是壞。充滿覺知的練習者會不斷反思,反思自己抓得很緊的人事物到底是為自己帶來平安還是痛苦。慢慢地,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被一些曾讓你著迷的人事物吸引著(沒有逼自己的情況下),你就知道那一刻有些東西被放下了。
http://www.janet-lau.com/sharing/#/2015/2536 

今天再次復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再次感受到初看時的感動,從瑜珈到日常,墊子上的哲學體現於生活之中。

在瑜珈練習的過程中,感到辛苦時該繼續撐下去嗎?
若是做不到,或很痛苦的時候,就回到讓你感到舒適的姿勢吧!
在老師的帶領下,總有幾個動作是很吃力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當在體式中感到辛苦的時候,要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回到讓自己自在的姿勢,就想前面所說的,瑜珈追求的並不是做到甚麼程度、怎樣的體式,而是在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緒、察覺自己的身體,瑜珈的練習就像一面鏡子,放映你自己的樣子,學習讓你的身體帶領你練習,尊重你的身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