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教導朋友瑜伽的同時,發現每個人的姿態都不同,要讓大家來到同個體位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這次在課堂上能好好瞭解到每種人的身體形態,以及調整的方法,但同時,我也才真正瞭解到我自己的身體。
我以為我是來認識不同人的身體狀態與調整方法,沒想到最深刻的體會竟是認識自己。練習瑜伽近三年時間,我以為已經對自己的身體算是瞭解蠻清楚的,但透過解剖學的課程,我才知道自己腰椎屈曲(前彎)的幅度其實很低,真正意會到這一點是某個培訓日的早晨,我看著鏡子裡自己試圖屈曲的側影,一點屈曲也沒有的腰椎讓我的背部像個鐘樓怪人一樣,這也才恍然大悟理解到為何我做不到蝸牛式、為何從下犬跨到弓箭步時我的腳總是跨得不遠、屈曲不夠的身體讓我的腹直肌使用度非常低(或許是我核心沒力量的潛在原因)、以及兔子式對我其實沒什麼幫助的....,頓時覺得蠻失望的,因為有好多曾經想做到的體位法好像離我更遠了,對自己稍稍失去了信心。
不過好險,自己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到了傍晚就已不在意😂
找回自己練習的初心
想了想我為何練習瑜伽?那是因為我很喜歡練習時候的自己,喜歡練習中思緒、心靈與身體的狀態,我喜歡感受練習陽瑜伽的過程裡,身體一節一節的被釋放,喜歡在練習過程中專注的自己(對於一個時常分心、不在當下的人來說非常可貴),喜歡在陰瑜伽沈澱、平靜心緒的方式,當然也喜歡成功做到難度高的體位法的成就感,但有更多的感受是高於「做到某個體位法的成就感」。如果是這樣,有沒有“做到”這個體式,就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尊重你的限制,發掘你的潛能
如同Janet在課堂上講的「尊重你的限制,發掘你的潛能」,我還有好多可以完成的體位,有好多可以進步的空間,儘管腰椎屈曲很淺,但還是有可以進步的空間、還是能夠努力練核心(雖然我本身很討厭),去做到很多喜歡的體位法,把自己發會的最好,算是我在這12天裡最大的收穫。要選擇一個有達到作用的姿勢,而非“像”的動作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體位法?在老師的理論中,每一個人在姿勢裡的感受全然不同(在分組討論時就明顯的感受差異),在標準化的姿勢裡,總會有些人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甚至是完全沒感覺的,這時就應該依照學生的需求,調整到這個姿勢的目的。我覺得這個觀念很有趣,很像社會的反映樣貌:我們總在追求一樣、或是追求類似的“成功理想”,我們要有豐足的收入才是好工作,事業上有好的成就才是好的,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圓滿,一昧地追求那個理想化的目標形態,但什麼才是我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達到自身真正的滿足與成就,或許才能真正的快樂吧!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成為那少數的菁英,或是要經過一段很辛苦很久很久的鍛鍊才能到達?
生活,在陰陽正負能量中平衡
人生有如踩腳踏車,不踩不往前就無法平衡;也得在不平衡的踩踏中,找到平衡
生活中總是有特別快樂或是悲傷到不行的低潮期,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份,大家總希望能每天快樂喜悅,但沒有悲傷低潮的時光又怎能襯托快樂的美好?這些情緒能量是生活裡的一部份,瑜伽所做的,就是練習與這些情緒、能量相處,在過於亢奮快樂的狀態中調頻,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陪伴自己渡過低潮,有如踩踏腳踏車,是在左右傾斜中找平行,達到“悅性”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